汉族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国庆节等重要的节日,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也有这许多重要的节日与习俗。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等节日。小编收集了一些傈僳族文化资料,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阔时节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
刀杆节
在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杆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于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来边疆安边设卡。王尚书到职后,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僳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僳僳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僳僳山寨时,气得人们摩拳擦掌,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僳僳族人民决定将王尚书遇害的二月初八,定为操练武功的日子。
在僳僳族中,“刀杆节”的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滇西北后,依靠当地僳僳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地驱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僳僳族人民决定将这一天作为“刀杆节”,由此沿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傈僳族祭龙求雨的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的二月初二,古时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米甸镇楚场村大山头上的立腊么自然村的四十余户共200余傈僳族彝族同胞,这一天他们不是跑去街上给自己理发,而是集体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祭龙节”,用民间原始的祭祀方式祭龙求雨。
与云南很多民族地区一样,傈僳族的人们相信有水的地方就有龙,于是乡间有山泉的地方,就被作为龙抬头时候祭龙求雨的场所。在泉水旁的树上和坡地上,人们用各种颜色的纸、布和竹片扎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龙,在泉水面前,摆放着乡亲们拼凑的包谷、土豆、酒水等等祭品。
泉水面前一小块平地,中间供着一缸清水。这水是全村的乡亲们上午从各家派人,从附近各村、各处山涧有水的地方带回来的,说是“借水”,把附近各地的水借来祭龙,请求龙王多施云雨,佑护村民。而在平地中间,人们用几根巨木搭起一个四米多高的支架,上面也是一条飞舞的长龙。,龙下面,悬挂着一个猪头,是由村民当天宰杀后,专门用于祭龙的。
中午一点,祭龙仪式开始,由村里的老人主持。村民们身背葫芦(象征以前四处背水喝),头戴包谷土豆等作物做成的帽子,唱着祭龙的咒语,边唱边舞,傈僳族彝族的男男女女在旁边围成一圈,跟着翩翩起舞。
祭龙的同时,村里满16周岁的年轻后生,计划要出门打工、读书、工作的,就在村中两百多岁的核桃树下一个三平方左右的泥水池子洗浴,男的脱光上身,跳入泥水中,用泥水洗澡;美丽的少女们,则爬上核桃树,为这些傈僳族彝族小伙子唱歌祝福。
这些年轻人用泥水洗澡,是因为他们很快就要出远门。当地村民认为,出远门之前只要用家乡的泥水洗过澡,以后不管到了天涯海角,身上永远都有家乡泥土的味道,这样就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忘不了自己的乡亲。
祭龙仪式之后,所有的乡亲们又围在一起,男的弹起三弦,女的拉成一圈,唱起傈僳族彝族的民歌,跳起傈僳族彝族的舞蹈,尽情狂欢,直到下午三时左右饭熟了,全村群众就分别围坐在几处,开始吃饭喝酒。
此时先是客人和村中的老人坐下来吃饭,村中的女性则主要帮忙上菜、倒酒,其中那些最漂亮的少女,则唱着敬酒歌一桌一桌敬酒,一首歌喝一杯酒,对尊贵的客人,她们会不停唱下去,直到客人实在喝不动为止。
更新于:4天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