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傈僳族生活在深山,所以狩猎也成为了他们的一项生活方式,傈僳族人们勇敢、善良,他们通过自身的智慧不断的改善生活创造生活。那么,对于傈僳族的狩猎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傈僳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傈僳族同胞的狩猎工具主要是弓箭和驽。另外还有一种,其形似弓,称之为弹弓,用于兜石弹射。后有了火药猎枪,又成了傈僳族人的狩猎工具之一。
傈僳族人善用毒。他们有一种见血封喉的毒(用川草乌、烟油、蜂毒等经特殊提炼熬制而成),奇毒无比,就是凶狠的豹子中毒后,最多跳三丈远就毙命。此毒毒性奇特,俗称“毒一命不毒二命”,人食了被毒杀的野兽却无恙。
在根据动物习性看脚迹寻猎等方面,傈僳族人有着高超的本领。哪怕是小动物,顺着脚印可寻数十公里而无误。对于那些大动物,更可谓所有行踪尽在掌握中。
傈僳族人最绝的狩猎方式是下套子,即埋设圈套。对熊、野猫、豹子等能咬断绳子的动物,多埋设套颈、套腰之圈套,对獐子、麂子等动物则设套脚的套子。一般是利用有弹性的树、竹等,设计一触即发的机关。动物中了圈套后,突然被悬空吊起或套牢,就是熊、豹子等也无计可施,只好乖乖就擒,更别说其他小动物了。这种狩猎方式是傈僳族人用得最多、最可靠、最巧妙的方法。
此外,傈僳族人还有埋设驽、枪之绝活,布陷井、埋横杆、插毒竹尖之妙技。小孩做游戏也多与狩猎有关,他们捉山中的白肚皮老鼠可谓一绝。或布石块、或布木材块,或用竹夹子,但用得最多的还是套子。
正月阔拾节里的初初七这两天,傈僳族山寨最为热闹。这两天,男子们赛狩猎,从山上狩猎回来后比谁的战利品多;小孩子的乐趣则在于看谁粘的鸟儿丰富,谁捉的老鼠多。
傈僳族同胞祖祖辈辈都是半农半猎兼采集,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积累了许多狩猎经验。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发展,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近年来,傈僳族人一般不再狩猎。但傈僳族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善良的本性没有改变,他们现在正以勤劳智慧的双手去创造新的生活。
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杆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于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来边疆安边设卡。王尚书到职后,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僳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僳僳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僳僳山寨时,气得人们摩拳擦掌,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僳僳族人民决定将王尚书遇害的二月初八,定为操练武功的日子。
在僳僳族中,“刀杆节”的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滇西北后,依靠当地僳僳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地驱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僳僳族人民决定将这一天作为“刀杆节”,由此沿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与众不同的傈僳族语言文化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语在怒江傈僳自治州内通用。傈僳族居住分散,所以语言也分几个方言区。
傈僳族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20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形体创制的拼音文字,称“老傈僳文”,主要通行于怒江、保山、德宏、耿马等地基督教信徒中。第二种是由维西的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有1000多字,这种文字主要在维西部分地区使用过。
第三种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次语言调查的基础上,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专家以拉丁字母形式创制的新文字。称“新傈僳文”,并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内推广,翻译出版了课本、通俗读物等。1990年以前新老傈僳文并行使用,现在主要以老傈僳文为主进行扫盲。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于1957年10月25日开办傈僳语节目。1977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开设傈僳族语言专业,如今已培养出了傈僳族语言文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生。
更新于:11天前
评论留言